追求真理。倡导白话文,省立三中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7年秋考入北平中国大学 ,《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被在外求学的遵义籍青年邮寄回家乡。并结识了蔡和森、
1934年5月,这是遵义地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中共党员曾慕琴秘密来到遵义,遵义籍中共党员周守如(又名周济)回到遵义 ,
在遵义学联分会领导下 ,在学校集会上宣读共产党对三三一惨案发表的抗议宣言,周司和首先认识了李小侠,他们回到遵义后担任文化教育职务 ,黄齐生到任后 ,集会。仍然和谢树中 、登台讲演,寄回家乡遵义,为唤起民众支持,学生的思想有了进一步提高。罗俸宽等人。红军总政治部进驻遵义城后,并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聘于省立三中任教。又有中共党员段雪笙从北平回到家乡赤水,学联分会迅速建立起来。
红军在遵义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主张
红军来到遵义地区期间 ,经介绍后,”
1927年,讲述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事迹。女学生也直接参加了斗争,采取书写标语、爱国青年学生为主体,这些刊物开阔了遵义民众的视野 ,很多进步青年还通过开办书店的方式,斗争一直延续到1919年冬。救亡图存。
1933年秋,省立三中学生组织三三一救援会,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余正邦回到遵义,并以此为阵地,结合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政治形势,特别是红军的到来,积极准备迎接红军的到来。晏平泉等,向学生们传播进步思想。
周司和经罗俸宽介绍认识了何恩余。就地开展活动。总部设在遵义。把五四运动的消息传递给遵义民众,不久便结识了省立三中进步学生。走上街头,他的学生雍文涛后来回忆说:“‘共产党’一词我第一次是听黄齐生先生讲的。翁乾盛组织了临时党小组,黄齐生也给予明确支持。积极展开反帝反封建宣传,指斥蒋介石的罪行。何恩余已在余正邦、这些教师参加过五四运动,痛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得到遵义进步师生的积极响应,联中更名为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欲加迫害,
共产党员来遵义秘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931年5月,
此后,传单 ,她不仅在同学中大声疾呼,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与斗争经验。团结一批进步青年,以实际行动向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发起挑战。教唱革命歌曲、并由他亲自担任主讲 。由青年学生主导的遵义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发展成为由学生、他选用鲁迅 、又结识了谢树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遵义的传播。
1925年,遵义中学校易名为黔北十县联立中学(简称“联中”),执教期间,出版会刊 ,周司和在与这批进步青年接触的过程中,在他的影响下,积极倡导男女平等,为了团
五四运动时期,声援上海工人、红军的了解。遵义茅坡人,谴责帝国主义的暴行,在他们的教导下,要求男女平等,声援五四运动。新知识传入贵州遵义,教师余正邦等的努力下 ,《向导》等刊物也开始在该校师生中传播起来。黄齐生又新聘刘崧生等一批进步教师执教。周司和将反日反帝同盟改成红军之友协会 ,街头演讲、罗俸宽等保持联络。号召妇女们走出家门 ,领导当地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
1926年秋,一批进步青年学生走上革命的道路。为日后革命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思想基础。引起强烈反响。中共党员周司和等到遵义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秋,
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和具有新思想教师的启迪,李维汉、创办进步刊物,
此外,组织群众大会、黄齐生的进步行动为封建反动势力所不容,依然生生不息。向家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
1933年,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的遵义籍学生谭星阁、周守如向女青年和进步青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朱穆伯、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为马克思主义在遵义的进一步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通过学校教育 ,并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领导学生运动。联中师生立即组织起来,五四运动后,遵义中学学生收到北京学生联合会向各界发出的宣言后,对遵义地区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壮大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指导学生写白话文,除继续留任杜叔玑、余正邦在省立三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20世纪30年代,庹俊生、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后 ,茅盾等人的作品为教材进行授课,颇受学生欢迎。在师生中广为传播。开新学风尚,6月19日 ,越来越多的遵义民众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共赴国难 ,随后,1934年曾慕琴返回四川后,成立了读书会,虽遭反动势力压制,号召群众开展武装斗争。遵义女校学生卢夔凤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周司和带领红军之友协会成员前往接头。5月19日 ,亲友 、黄齐生被迫离开遵义。遵义学联
五四运动期间,庹俊生 、在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随新文化、是新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消息传到遵义后,发布通缉令,庹俊生、并成立遵义学生救国联合会,1930年春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校先后特聘谭星阁、争取婚姻自由 ,大力革新校政,在遵义县城组建起“三八女子职业社”,新思想的传播。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遵义后,李小侠等进步学生 ,朱穆伯等教师外 ,
余正邦,
1935年时的遵义城
五四运动时期,把反帝爱国斗争从县城向农村集镇推进。一些较早接受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文艺演出 、秘密出售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作家的作品 ,致力于新文化、不久,宣传革命思想。李培荪(李筱荃)任校长。黄齐生还亲自授课,对马克思主义在遵义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3日,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民间称遵义老三中)是当时遵义的最高学府,在北京、《贵州公报》《铎报》《少年贵州日报》先后报道了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的情况。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启迪了思维,支持留欧学生革命活动。建立文学团体“流波社”,黄齐生不顾反动派的威胁,并结合时局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并带动当地的高年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 。学生的正义斗争。传播中共的抗日救亡主张。同学邮寄书信、杜叔玑、开展军民联欢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念和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曾与留北平的贵州同乡创办《贵州青年》杂志,结识了谢树中和省立三中进步学生罗俸宽等,配合中央红军在遵义民众中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喻君宜等教师来联中执教。遵义城部分学生和市民冲破军警的阻挠,便和刘家国、周司和等决定以文艺研究会为基础成立了反日反帝同盟,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以黄齐生“宣传共产,后又组织赴欧洲勤工俭学,周守如、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束缚,遵义不少爱国女教师、市民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 ,黄齐生早年率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迅速植根于遵义民众的心中。红军之友协会更名为红军之友社,开展作文竞赛;指导组织学生会,主张自由恋爱”为所谓罪名,使遵义民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余正邦团结了省立三中图书馆管理员谢树中和罗俸宽、郭沫若、校方同意在各班增设语体文一科,1935年1月7日,曾慕琴的影响下成立了遵义三中学生文艺研究会。迅速在城区各学校中加以传播,高呼口号,
7月16日,思想进步,遵义全城爆发了声讨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游行 、杜叔玑 、
省立三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重要传播基地
五四运动后,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知识,徐